以下就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双减”之后首次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哪些改革信号?权威评析来了!"相关知识以及问题智能甄选的最佳答案,希望能解决您所想知道的问题:
“双减”之后首次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哪些改革信号?权威评析来了!
今天上午,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科目开考。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了解到,今年该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考衔接,有效服务“双减”,切实引导教学。
“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 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相关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引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深化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学习强调基础扎实。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新高考I卷写作试题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材料强调“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实”“理解深刻”,意在启示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依标考查,引导教学应教尽教
相关命题专家介绍,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
内容范围充分考虑课标不同版本。根据各省使用课标的不同版本和教学实际差异,新高考I卷、II卷分别为使用不同版本课标的省份专门命制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形成4个不同版本的试卷。以新高考I卷为例,旧课标版三道试题默写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诗经·周南·关雎》和李白的《蜀道难》;新课标版三道试题默写内容分别出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曹操的《短歌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难度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水平描述。在材料选取时,现代文材料的选择注重题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古代诗文材料的选择注重符合浅易的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如,全国甲卷、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新高考I、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都使用了多个材料的组合,试题的设置符合“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等要求。
关联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效率
相关命题专家表示,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
显性关联,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体味两首送别诗与普通抒写伤感愁绪的离别之作的不同。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充满豪情。新高考I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学生判断该诗最后两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潜在关联,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新高考II卷语言文字运用II材料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与语文小学教材课文《火烧云》出处相同。高中教材课文也选有萧红作品,学生对其语言风格非常熟悉。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全国甲卷的写作试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新高考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红楼梦》的翻译”,没有直接考查《红楼梦》相关的知识内容,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可作答,但是通过教材中《红楼梦》选篇的学习或对“整本书阅读”的研习则能够更好地理解试题材料。
创新形式,减少学生“机械刷题”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继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的无效的压力和负担。
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四套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使用了唐诗、宋诗和宋词。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试题考点更加灵活。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或考查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如“尊重”,在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古今意义不同;或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如将材料“为赵蔽”中的“蔽”字与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义加以比较。
试题设问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冯至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伍子胥》,试题要求学生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试题不设置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多个要点供阅卷参考,学生答案只要与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满分;在已给出的要点之外,学生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