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 中国

题文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又被称为“中国的忧患”。请阅读下面有关黄河图文材料,回答1—4题。

1、黄河注入的海域名称①是

[     ]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2、对黄河各段流量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吉迈至兰州减少B.兰州至河口减少C.河口至洛口逐渐增加D.洛口至利津减少3、黄河的含沙量增长最快的河段是

[     ]

A.兰州至河口段B.河口至三门峡C.三门峡至旧孟津D.旧孟津至入海口4、要减少黄河的泥沙,最关键是

[     ]

A.上游黄土高原的打坝淤地,修建水库B.下游华北平原的植树造林C.中游黄土高原的垦荒,增加粮食产量D.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A2、B3、B4、D

点击查看黄河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又被.....”主要考查你对 [黄河 ]考点的理解。

黄河

黄河: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政区(青、陇、川、宁、内蒙、陕、晋、豫、鲁),注入渤海,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流经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河水清澈;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水能资源丰富;在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平缓的地形区,水流平缓,气候干旱,加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减少;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别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黄河泥沙来于此);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由于长期人工筑堤束水,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数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黄河下游沿途水量渐少,支流很少,且易发洪涝灾害。而由于中上游地区用于生产、生活的引水量过大,造成下游河段在春末夏初季节几乎每年发生断流现象。黄河主要的支流有: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无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泾河、洛河)等。 近年来,黄河断流问题正日益引起我国政策的高度重视。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水库建设与管理,调峰济枯;另一面要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与管理,增强节水,护水意识;同时要加快黄河上游“引长济黄”工程的论证。

 

黄河的优势:冲积平原 黄河是形成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形成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这些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水能资源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已陆续建成青海龙羊峡、李家峡、甘肃的刘家峡、宁夏青铜峡、河南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灿烂文化 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根治黄河的主要方法:1.种草种树,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长流;2.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以减少入河泥沙;3.上中游修建水库也是治黄的重要措施,修水库水仅发电,还可治沙与防洪,调节黄河径流。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可发挥防洪、发电、灌溉、防凌、防淤、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确保堤岸万无一失。

黄河流域图:

黄河流域主要水电站: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公伯峡水电站:青海循化,2006年投入使用。拉西瓦水电站:青海贵德、贵南两县交界处,尚在建设之中,是黄河干流最大的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