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即分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共五个等级。

一、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称、称号。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新王朝的确立都会定一个新的国号,以示正统。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各朝代所定国号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一)根据创建者所在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商(汤为商部族)、周、秦等。

(二)根据创建者原有的封号或爵位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晋(司马炎曾封晋王)、隋(杨坚曾封隋王)、唐(李渊曾袭爵唐国公)、魏(曹丕曾袭位魏王)等。

(三)根据创建者的发迹地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汉(刘邦从汉中起兵)、宋(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发迹地宋州)等。

(四)根据所建政权的地域名称定国号

      如三国时的蜀和吴等。

(五)根据创建者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名

      如历史上的辽。“辽”在契丹语中为“镔铁”(上等的精炼铁,契丹特产)之意。

(六)以寓意吉祥的字意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元。忽必烈根据汉臣刘秉忠的建议,以《周易》乾卦的彖传“大哉乾元”定国号,寓意开辟了新天地。

(七)根据谶语(预言)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齐,就是根据“金刀利刃齐刈之”谶语定的国号,以示只有“齐”方可平定天下。

(八)根据创建者的姓氏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陈(为南朝的陈霸先所建)。

(九)为克前朝而定国名

      如历史上的金。女真人曾受契丹人压迫,所以女真统治者针对“辽”(镔铁之意)。定国号“金”。寓意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克“辽”。再如历史上的清。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崛起时初定国号“后金”。但明朝德运为火。在五行理论中金不能克火,反而要遭火克,所以皇太极在位时,将“后金”的国号改为“清”。一方面“清”同音通假“金”,另一方面,清主水,以克明朝之火。

(十)根据社会上流行的口号定国号

      如历史上的明。红巾军起义时,流行一句口号“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朱元璋自比明王,所以定国号“明”。

二、帝王、皇族、皇戚称谓及君位继承制度

(一)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

1.帝王称谓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称“后”“王”“天子”。其中“后”与“王”的称谓源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王”。“天子”名称出现于西周。周朝衰落后,诸侯小国的君主们开始称“王”。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所以把“皇”“帝”二字结合起来开始称“皇帝”,这一称呼被后世历代君主沿用。“皇帝”也可以简称单字“皇”或“帝”,如历史上著名的“唐明皇”“汉武帝”。

      皇帝自称“朕”“寡人”等。先秦时期,“朕”(指自身)和“寡人”为第一人称,不分贵贱,人人可用。但秦始皇时规定“朕”“寡人”只能皇帝自用。皇帝自称“寡人”有两层意思。第一,表示皇帝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第二,也是君主的谦称。臣子尊称皇帝为“陛下”。“陛”原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的称谓含有帝王宫殿台阶下的臣属向皇帝进言之意,即卑者向尊者进言之意。“殿下”一词也有此意,但“殿”比“宫”低,所以“殿下”的称谓是臣子们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等人的尊称。

2.皇族、皇戚的称谓

(1)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太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注:夏商时王的正妻称“妃”。周时开始称“后”。秦始皇称“皇帝”后,其正妻称为“皇后”)。皇帝的诸妾通称嫔妃。历代嫔妃又分许多等级名称。如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好,贵嫔、贵妃,清代时还有答应、常在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可以自称“哀家”,因为死了丈夫,含“悲哀先帝”之意。皇后在皇帝面前自称“妾”,在臣子面前称“我”“吾”或“本官”。嫔妃也如此。

(2)皇太子

      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称“皇太子”“太子”。又因皇太子居所位于皇宫东侧,东方主未来,所以人们又称太子为”东宫”“东宫太子”。

(3)皇太弟、皇太孙、公主、驸马

      中国历史上,当皇帝指定自己的弟弟为皇位继承人时,即称皇太弟。历史上的晋怀帝司马炽、唐武宗李炎、唐昭宗李晔均以皇太弟身份即位。

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为皇太孙。如明代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以皇太孙身份即位。

      皇帝的女儿称公主(注:汉代时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女婿称驸马,清代时称额驸。

(二)君位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君位继承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

1.父死子承

      中国自夏朝建立到清朝灭亡,近4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历代王朝大都采用君位世袭制来进行权力的交接。即帝王生前在自己的儿子中,选中一人作为皇权的法定继承人,他死后将君位传给他。但父死子承的君位继承制又有两种方式,一为嫡长子继承制,二为秘密立储制。

(l)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社会中称正妻为嫡或嫡亲。嫡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她所生的长子称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在周朝初期确立下来。其主要内容是: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诸侯。诸侯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下封士;士以下则为庶人。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均采用了此方法。

(2)秘密立储制

      清代雍正皇帝为了避免皇子们为争夺皇权而相互残杀,精心设计了秘密立储制度。内容是:皇帝将选中的太子名字写在密诏中,一式两份,分别放在两个匣子内。一份命人放在乾清官“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一份由皇帝亲自保存。帝崩后,文武大臣同时将两个匣子打开,核对两份诏书内容,确定无误后,宣布新帝登基。

2.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即由皇帝的弟弟继承皇位,这种方式往往用在皇帝无子嗣的情况下,明代的崇祯皇帝就是通过这种方法继承皇位的。

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仝称、陵号、年号

(一)谥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往往用固定的字表现出来。谥号的使用始于西周。

      谥号大致分三类。第一类属于褒扬的,有“文、武、景、惠、庄、烈、昭、穆、英、成、康”等。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文”。第二类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隋炀帝的“炀”。第三类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汉哀帝的“哀”。

      谥号一般不独立使用,会与庙号结合或与全称结合而用。如明长陵圣号碑书写着“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的字样等。

(二)庙号

      帝王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地方为太庙。先皇驾崩后,新帝要去太庙奉祀,追尊先皇为“某祖”或“某宗”,并刻在神牌之上。这种死后神主奉祀于太庙的称号即为庙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或为国家立过特殊功勋的皇帝可以称祖号,其他大多称宗号。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等。

(三)尊号

      尊号是指古代对皇帝、太后、皇后在生前或死后所上的颂扬、尊崇性的称号,又称徽号。

(四)全称

      全称是指古代帝王的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清代乾隆皇帝的全称是: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庙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22字是乾隆皇帝的尊号;纯皇帝是乾隆皇帝的谥号。

(五)陵号

      陵号是指皇帝死后所葬陵寝的名号。如明成祖朱棣的陵为长陵、神宗朱翊钧的陵为定陵。清代乾隆皇帝的陵称裕陵等。

(六)年号

      年号是指某皇帝在位之年的名号。如朱棣统治时期称永乐。爱新觉罗·玄烨统治时期称康熙。永乐和康熙就是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年号,以后成为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四、职官与官吏制度

      职官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官吏制度也称“官员制度”,指中央管理职官的制度。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发展

      秦汉处于封建社会确立的初期,为加强君主专制,确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则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以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内廷权力,而外朝(三公九卿为外朝)的权力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得以加强。

      隋唐为封建社会的繁荣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中书省(秉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门下省(可与中书省共议国政,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并有封驳权);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是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三省六部制将秦汉时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皆称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代则设置宰相掌行政;枢密使掌军务;三司使掌财政。三者间各有所专,却又相互牵制,而结果是便于皇帝控制。

      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首领为中书令,往往由太子兼任。

      明代,废丞相,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成为皇帝的顾问和谋士。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等人文渊阁当值,参与政务,称内阁。明仁宗后,内阁职位渐高,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清袭明制,初期最高决策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后设内阁。雍正七年( 1729年),以西北用兵之名,设军机处,并一直延续至清末。军机处主要负责承旨草诏及处理军政事务。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勋、爵、品级、补子

1.勋

      勋也称勋官,为授予功勋者的官号,但无实权。如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都尉等十二等级。明代又分文勋、武勋。勋官之制始于南北朝,清代被废。

2.爵

      爵是古代贵族封号的等级。周朝分封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承周制。以后历代沿袭,具体规则不尽相同。凡受封者皆有食邑。明朝宗室封爵分为八等,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其他贵族仍按公、侯、伯、子、男等级封爵。清代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顺治六年(1649年)后,清代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等。“不入八分”指不能享受八种待遇标准。

3.品级

      品为古代官员的级别。周朝官员级别分为九命。从魏晋开始,将官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北朝时又将每品分出正、从两级。从此,官员品级定为九品十八级。如清朝的知县是正七品,知府是从四品。未入九品的称“流外”,清代称其为“来人流”。“未人流”者须经过专业的考试才可“人流”。

4.补子

      补子是指古代官员所穿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用金丝和彩丝绣成的标志其品级的图饰。所以,官服又称“补服”“补褂”。补子出现于明朝,至清更明文规定:文官绣鸟、如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雀、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及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绣兽,如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及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五、天干、地支、时辰、生肖

(一)天干与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意于树木的“干枝”。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十天干,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称十二地支。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依次搭配,组成60组,通称六十甲子(见表2-1)。60之后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成为记录时间顺序的符号,古人用它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二)时辰、生肖

l.时辰

      中国古代将一个昼夜称一日,将一日划分为十二个时间段称时辰(一个时辰为2小时)。时辰用十二地支表述。

2.生肖

      生肖共12个,又称12属相。起源于战国,东汉时已有明确记载。生肖是古人用自然界中的11种动物与传说中的龙对应12地支进行纪年的方法。使人们方便记忆自己出生之年。

      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