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拿地阶段
在房地产开发初期,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研究,为土地征用提供参考数据。预制构件房的区位和政策重点是研究预制构件的价格和预制构件的价格,而预制构件的价格和预制构件的价格是政府研究的重点和重点。
1、房价是成本控制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实行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房地产企业接受的拍卖价格一般不取决于土地成本本身,而往往是由未来房价上涨预期决定的。房价越高,预制率就越高,从而降低单位建设成本。
这一现象在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征地成本基本不受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的影响。
在国外,如新加坡、日本等地,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已不再是制约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负面因素。在我国三四线城市,或者房价在1万元以下的地区,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的成本压力很大。
2、鼓励政策和土地增值税政策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如面积奖励政策、现金补贴政策、预售政策等(上海规定主体结构完工1/2以上可预售,沈阳市甚至规定主体结构±0后可预售)。这些组合政策基本上弥补了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
同时,要更加关注政府补贴对土地增值税临界点的影响。《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标准普通住宅免征土地增值税。如果由于政府补贴导致土地增值率超过20%,房地产公司就不能享受到标准普通住房的免税待遇,政府反而可以补贴100万元,房地产公司上缴税款超过1000万元,得不偿失。
3、构件厂精准调研是关键
预制构件厂家的技术水平和位置布局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有多种形式,各预制构件厂技术水平、生产设备不尽相同,如德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生产设备就不太适合“胡子筋”的预制构件要求,其折旧费也高于普通国产的生产线;
其次,预制厂的资金实力是必须考量的关键因素,压款结算是建材行业的普遍现象,预制构件厂一旦出现资金困难,施工进度受制的最终受害者必然是房产公司;再次是运距问题,如果预制构件厂与项目所在地的距离直接影响运输费。
二 、建设阶段
建筑安装环节包括了设计、采购(生产)和施工三个紧密相关的过程,该环节的成本比例达到80%以上,是成本控制的重点所在。
1、装配式设计是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
设计对项目最终造价起决定作用,但目前装配式建筑设计处于重新起步阶段,大多数建筑设计院不具备装配式建筑专业设计能力,BIM技术的运用也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这就促使房产公司提高整合能力,对传统设计、装配式深化设计、构件生产和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项目具体情况进行整合,以便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和施工,达到节约造价的目的。
首先,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确定合理方案。系统考虑到建筑方案对深化设计、构件生产、运输、安装施工环节的影响。在事前充分研究、事中密切配合,则会有效降低综合造价。
其次,仔细测算预制率。不以满足政府规定的预制率为决策标准,而以项目需要的最优预制率为标准来进行拆分,过低或过高的预制率都将对造价产生不利的影响。
装配式建筑设计时应遵循标准化、模块化,合理设计预制构件与现浇连接之间的构造形式,以便于生产和降低施工难度。
然后,综合各专业进行全面审核。进行必须的辨析、归纳、协调和修改,才能真正减少事后修改,降低造价。如有可能,尽量采用BIM系统等先进技术完善图纸,事前发现问题并解决,确保建筑图和施工图的统一与完善。
2、采购管理的优化、创新
预制构件的采购,要从预制率、技术体系、规模化、标准化、资金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平衡,以实现房地产综合成本最优化。目前,预制构件的价格普遍偏高,上海大约在3000~4500元/m³左右(随着钢材、砼等价格上下浮动)。住建部科技中心对全国12个典型楼盘单栋楼与规模化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规模化生产对降低生产成本的贡献较大,使构件单价降低了780元/m³,降幅约23%。
同时,预制构件的增值税率是17%,而建筑劳务、技术服务、纯劳务和运输的税率分别是11%、6%、3%和11%,都低于17%。将“采购并送货到指定地点”的传统购销模式进行优化,改为“甲供材+委托生产+购买技术+自提货”的采购模式,能有效降低预制构件的税负,从而降低预制构件的单价。
三 、销售阶段
1、提前预售由于有的地方政府均给予装配式房地产项目提前预售的鼓励措施,能有效地加快资金回收速度,降低利息支出,从而降低总成本。
沈阳市规定“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开发建设项目,预制构件采购合同金额可计入工程建设总投资,金额达到总投资额的25%以上且施工进度达到正负零,即可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以百米高层建筑为例,房产公司至少能提前一年取得《预售许可证》,如售价为15000元/㎡,按50%预售率和8%的利率计算,能获得边际利息收益15000*50%*8%=600元/㎡。在现金为王的房地产业,边际利息收益效果是极其明显的,甚至直接超过了装配式房地产项目的增量成本。房价越高,边际利息收益越大。
2、销售税费房地产项目的综合税负能达到10%~15%左右,甚至更高,土地增值税是推高税负的主要因素。土地增值税以增值额为计缴基数,税率分为30%、40%、50%和60%四档,可按房地产开发成本总额加计扣除20%;同时对增值率低于20%的普通住宅免征土地增值税,所以提高成本是管控销售增值率的最有效手段。如果管控到位,可获得很好的节税效果。
首先,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增量成本大约为300元/㎡~600元/㎡,百米高的住宅楼一般从6层以上开始装配,全楼的单位增量成本为250元/m2~417元/㎡。
按土地增值税政策规定可以加计扣除20%,即按300元/㎡~600元/㎡扣除再计算增值率。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及其加计扣除金额之和冲减了增值额,按40%税率计算的话,可以节税120元/㎡~200元/㎡。
其次,准确把握普通住宅的免税标准,将增值率控制在20%以下,装配式房地产项目的节税效果将更加明显。沈阳市规定“在认定普通商品住宅价格标准时,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住宅每平方米提高300元;采用全装修的住宅每平方米提高1000元;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及全装修的住宅每平方米提高1300元。”
这项优惠政策可能比直接补贴500万元更实惠,因为土地增值税的平均税负约为3%~5%左右,一亿的销售额就可能产生300万~500万的土地增值税。如果房地产项目的增值率处于20%临界点上下时,提高装配式房地产项目的扣除标准而将增值率控制在20%以下,将直接免征土地增值税。
一个10亿元的住宅项目如果享受免征土地增值税的话,按3%的税率计算,将节税3000万元。可见,装配式建筑技术带来的政策红利是极其明显的。
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我们要抓住与传统建筑的差异特征,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从房地产开发的全局来看,不仅要看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更要着眼于全局,看政策、看税收、看设计、看采购模式等,算全项目、全过程开发的经济大帐。装配式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全过程成本是可控的,如何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鼓励、奖励性政策,算开发全过程的大账,才是上上之策。以上内容就是“装配式建筑的三个阶段,让成本控制不再是难事!”,更多装配式新发展新资讯,欢迎继续关注装配式建筑行业频道!点击下方免费下载,获取装配式精华考点/课程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