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免费下载:装配式工程师考试大纲(初级、中级、高级)
温馨提示: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将在4月25日进行装配式考试,点击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及时获取装配式考试节点信息。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隶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经国家民政部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在各省拥有上千家会员企业。
一、为何要做装配式建筑
国家为何要强推装配式建筑,此文不做过多推测,最高领导人的决策自然有其道理。此处只表达一点,个人觉得国家之所以强推装配式建筑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环境。话说回来,既然有了国家的大力推崇以及相关政策扶持,可想而知未来装配式建筑的市场份额有多大,甚至国家规定特定的新开发项目必须采用装配式的建设模式。若能捷足先登,在装配式建筑产业立足脚跟,必将在“千万亿”装配式建筑的宏伟蓝图里占足市场份额;同时若能做大、做强、做精装配式建筑,将会带来极大的品牌效益;若能形成成熟的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及体制,将会带来较大的管理效益。
一句话总结: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市场份额、国家政策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创造的品牌效益、管理效益是吸引企业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原因。
二、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1、国家强推、发展趋势、市场份额大
此点无需赘述,“千万亿”的肥肉就摆在那里。
2、政策扶持
目前各地出台的装配式建筑主要扶持政策有:奖励建筑面积、预售节点提前、报建绿色通道、工程评优优先考虑、小业主购房补贴等等。对于建设单位来说,无疑奖励建筑面积吸引力最大。如深圳市政府已出台明文政策,通过提高容积率来奖励建筑面积(奖励最高不超过3%容积率、以及5000㎡),试想,对于房价动辄超过10万/㎡的深圳来说,5000㎡将带来的直接经济回报就超过五亿。
3、改善环境
对比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有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大量减少现场湿作业、降低扬尘、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垃圾的排放,以及改善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
4、提高建筑“大面”质量
注意是大面(即构件)质量,因为预制工厂将“空间上的”、“竖向的”构件(墙、柱、梯、梁、板等)搬至工厂放在“平面上”(生产台模及流水线)进行生产,减少了模板支撑体系及模板竖向加固工序、大大降低操作难度,基本杜绝了涨模、漏浆、蜂窝麻面等混凝土质量通病,更能大幅度提高构件的精度。在此基础上若能采用钢模、铝模进行生产,则平整度、垂直度偏差完全可以控制在2-3mm内。
5、缩短装饰装修阶段的工期
因构件生产精度高,后期可免除抹灰及砂浆找平、直接在构件表面上进行饰面层施工,从而缩短装饰装修阶段的工期。
三、装配式建筑的问题
1、市场环境不成熟
1)、目前装配式建筑市场上施工方、设计方、以及供应商等较为稀缺;
2)、规范标准未完善,技术工艺有待开发;
3)、新型材料研发成果不显著、应用和普及程度不高;
4)、政府监督及验收机制不完善。
2、成本方面
1)、前期投入大、效益低。想要做强装配式建筑,就要拥有自己的预制工厂,因此撒网布局、投资建厂必不可少,同时工程开工初期即要生产大量构件,对资金要求高。
2)、成本高、单价低。通过成本测算,预制构件成本相对现浇构件偏高,但单价往往偏低,此问题对施工单位较为不利。同时目前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单价较传统建筑单价亦未有所增加。在设计单价不变、传统设计院已经具备成熟传统建筑设计团队及力量的情况下,其从事装配式建筑设计的驱动力不足。此为前文所述设计方资源稀缺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人认为政府在研究政策时不能只对开发商进行“扶持”、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所有参与方均应周全顾及。
3)、预制工厂辐射范围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预制工厂的“经济”辐射范围不超过150km,一旦超过此范围,构件的物流成本将急剧上升。因此,想要扩大布局,必须增建厂房。
3、设计方面
装配式建筑比较适宜采用epc(工程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建设。故在市场上设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一些专注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企业往往倾向于建立自己的设计公司或团队。
在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设计是中心。一个装配式建筑是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是否成功。对比传统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设计需要提前介入。装配式建筑在规划设计、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新增了一项工艺设计(构件拆分及节点设计等)。设计师在工艺设计时需在预制工厂技术人员、施工装配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同时需要提前与塔吊公司、外架单位、土建劳务公司等沟通关于构件结构预埋、模板支撑及加固方式等事宜。
然而,很多设计师往往在此环节上做的不到位(未提前介入与相关人员及单位沟通,或沟通不顺畅),由于其构件生产经验、施工装配经验的不足,导致设计成果往往只考虑建筑的结构安全、使用功能,而忽略了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由于设计的不标准化导致生产模具、物料使用率低、周转次数少而造成构件制造成本的增加;由于设计的不可操作性使得现场模板无法安装和加固,造成现场“边做边改”、“做做停停”、“不断返工”的现象,从而导致质量不能保证、工期失控。
此外,目前装配式建筑设计上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下:
1)、一味追求装配率,所有内墙及外围护体系均设计成钢筋混凝土构件,导致建筑整体刚度大,房间回音过大;
2)、土建与机电交叉问题;
3)、钢筋打架问题;
4)、门窗洞口开设局限等等。
4、质量问题
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方案通常采用“竖向预制、水平叠合、节点现浇”的模式。如前文所述装配式建筑能提高建筑“大面”质量,但往往很难保证现浇节点的质量,装配式建筑常见的质量通病主要出现在节点上。目前很多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尚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1)、预制“三明治”外墙板存水、渗水问题。目前预制外墙板为了满足减重、保温的功能,通常在外墙内嵌入挤塑板(XPS)、聚苯板(EPS),此类材料具有较强的存水功能,在构件预制浇筑、现场节点现浇等过程均可能导致水渗入储存、后期慢慢蒸发外渗,导致墙面出现渗水或潮湿现象。
2)、外墙胶耐久性、耐候性问题。目前预制外墙节点(竖向、横向)通常采用打胶工艺,使用的胶水为建筑耐候密封胶,市场上常见的如西卡、安泰等品牌,其理论使用年限不超过30年。而外墙胶一旦失效,我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唯有全部凿除后重新施胶水。
3)、施工冷缝问题。所有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交接界面均可以理解为施工缝。施工缝处由于干、湿混凝土结合性不足,加上浇筑过程设备、操作人员的荷载扰动,通常导致结合部位出现冷缝、开裂、渗漏的问题。目前常见的办法是将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交界面全部做成粗糙面,此方法在叠合梁、预制外墙的节点也许奏效,但在叠合板上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叠合板在预制层和现浇层之间可以理解为一个大面积的施工缝,当施工缝由“线”上升至“面”后,单纯的粗糙面措施难以杜绝冷缝的产生。是否可以研发一种新型材料(干、湿混凝土界面粘合剂、或混凝土添加剂等)?我觉得这个可以作为新材料研究的一个课题和方向。
4)、钢筋套筒连接节点无法实体检测。目前竖向构件(预制框架柱、剪力墙)的连接节点通常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参考规范《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2012》、《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2013》)。通过钢筋等强度代换减少一半的纵向主筋,在节点部位只取一半的主筋进行套筒灌浆连接。此工艺最大的问题是只能进行工艺送检(在实验室用钢筋、套筒、灌浆料制作连接接头后送检),而无法进行现场实体检测,从而无法检验节点连接质量。
5)、钢筋绑扎问题。装配式建筑很多节点上钢筋较多较密(如外墙节点上有现浇构件竖向主筋、横向箍筋、预制构件水平锚入筋等),不仅钢筋绑扎效率低,更造成施工现场出现大量反复弯折钢筋的现象(小直径钢筋被冷弯、大直径钢筋被热弯),导致钢筋间距无法保证、受力性能下降。
5、安全隐患
对比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安全隐患及风险有增无减。
1)、装配式建筑每一层每一个构件的吊装作业几乎均为高空作业;
2)、由于预制构件重量较大,构件运输、二次转运、吊装过程中均存在较大风险;
3)、构件预埋吊点是否安装牢靠,起重吊爪、钢丝绳是否能承受构件重量等均为装配式建筑重要安全控制点;
4)、目前长期从事并经过系统培训的吊装工人不多,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增加;
5)、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预制层相当于传统建筑的楼板底模,但由于其为混凝土结构,不能像传统建筑一样,底模与支撑体系通过模板、木枋、铁钉、压脚板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叠合板就像平放在支撑体系顶部一样,因此侧移隐患大;
6)、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一般最早开始外墙板的吊装,而在外墙吊装时外架尚未搭设至操作层顶、临边防护尚未到位,此时吊装过程无疑风险更大;
7)、目前竖向构件往往采用斜支撑将墙板与楼板连接,以作临时支撑。但由于外墙吊装较早,楼板混凝土强度尚未达到设计强度,斜支撑在楼板处的拉结点不可靠。若等楼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再来吊装外墙,则与施工进度产生冲突;若在预制层预埋拉结点,则又会造成人工成本增加、预埋拉结点定位不准确、不能灵活调整等问题。
6、后期
1)、小业主入住后,装修调整空间小、难度大。
2)、维修阶段质量问题可追溯性差。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是建筑方式更新和改革的结果,目前装配式建筑已经应用在很多领域当中,在未来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以上内容就是“为何要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有哪些优缺点?”,更多装配式新发展新资讯,欢迎继续关注装配式建筑行业频道!为大家提供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服务和装配式精华考点/课程讲义,点击下方免费下载即可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