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ang He

[外文]:Huang He

中国第2大河,因河水黄浊而得名。古代称为“河”,汉书中始称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 宁、内蒙古、 陕、晋、 豫、鲁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

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42°,东经 96°~119°,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南至秦岭。西高东低,西部青海高原海拔3000~4000米,位于西南部的阿尼玛卿山(积石山)主峰阿尼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的最高点。中部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崤山、熊耳山、中条山、太行山脉等山地,海拔1000~2000米。东部为华北平原和鲁中丘陵,华北平原海拔大部在百米以下,鲁中丘陵海拔400~1000米。

干流概况

(1)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以上是黄河的上游,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河段长3472公里,从约古宗列盆地下口计算,落差3464米,有白河、黑河、大夏河、洮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等重要支流汇入。

黄河最初的源流称玛曲。河出约古宗列盆地,向东穿过芒尕峡谷,进入有许多“海子”的沮濡滩地,名“星宿海”。在星宿海东部,玛曲分别从左、右岸接纳扎曲和卡日曲。扎曲较短,水量小,干旱年份河道干涸。卡日曲较长,两河交汇处以上,卡日曲长20多公里,当前亦有人认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

黄河出星宿海后穿过扎陵湖和鄂陵湖。扎陵湖面积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9米;鄂陵湖面积61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是中国两大高原淡水湖。过两湖至玛多县城附近的黄河沿,源地至此流程270公里,年水量增加到5亿立方米以上。

黄河嗣后穿行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间的古湖盆和丘陵宽谷,至川、青交界的松潘草地,东受岷山所阻,绕阿尼玛卿山作180度的大弯,折向西北,重新进入崇山峻岭之中,在青海东部穿过拉加峡、野狐峡、拉干峡等一系列峡谷,又作180度大弯,向东流入龙羊峡。

从龙羊峡到青铜峡,黄河穿行在群山中,河道一束一放,峡谷与川地相间。此段河道长910多公里,落差1320米,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占黄河干流的43%,有著名的刘家峡(见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见青铜峡水利枢纽)和龙羊峡(见龙羊峡水电站)。峡谷间为川地,著名的有贵德盆地、兰州盆地、靖远盆地等。河出青铜峡,流经宁夏平原,流入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

黄河上游段水多沙少,为黄河主要清水来源区。兰州以上流域面积仅占花园口站集水面积的30%。但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却占花园口站的57%。黄河在兰州以上大部流经高原,河水含沙量小,兰州站多年平均含沙量3.4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为1.08亿吨;河口镇站分别为5.7千克/立方米,1.42亿吨。

(2)黄河中游从河口镇到河南省郑州附近的桃花峪,流程1200多公里,落差880多米,流域面积34.38万平方公里。河流穿行于峡谷中,成为陕、晋两省的天然分界线。除河曲、保德等河谷较开阔外,绝大部分河谷两岸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数十米至百余米,河道一般宽200~400米,多急流险滩,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壶口以下65公里为禹门口(又称龙门),龙门山和梁山左右环抱,形势惊险。出禹门口,河面开阔到3~15公里,有汾河、渭河、泾河、北洛河等支流汇入。黄河在甘、宁、内蒙古、陕、晋等省区形成马蹄形大弯,到潼关受秦岭阻挡,折向东流,进入豫西峡谷。过三门峡,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道隔成“人门”、“鬼门”、“神门”,古称“三门天险”,三门之下有一小岛,挺立河中,即为著名的“中流砥柱”。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即兴建于此。自孟津县小浪底以下进入低山丘陵区,河道逐渐放宽至1~3公里,是由山地进入平原的过渡性河段。

黄河中游流经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输沙模数大于5000吨/平方公里的面积达14.3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含沙量大的支流,如黄甫川、 窟野河、无定河、 三川河、延水、汾河、北洛河、泾河、渭河等均发源于此。河口镇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以及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干支流,为黄河下游洪水的三大来源区,其中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有伊洛河和沁河等重要支流汇入,这里暴雨强度大,集流快,洪峰预见期短,对下游防洪威胁很大。但为黄河两大“清水”来源区之一。

(3)桃花峪以下是黄河的下游,长780多公里,落差95米,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河道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黄河带到下游的泥沙平均约有3/4被送到入海口,约1/4淤积在河道内,使河床逐年抬高,成为世界著名的“悬河”。目前黄河河床一般高出大堤外地面3~5米,甚至有高出10米者。黄河下游汇入的主要支流仅有大汶河等。除山东的平阴、长清一带有山地屏障外,两岸全靠大堤约束。黄河大堤北岸起自河南省孟县中曹坡,南岸起自郑州邙山脚下,两岸全长1300多公里。河道上宽下窄,河南段两岸大堤的距离一般约为10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沙洲罗列,多串沟歧流,河势摆动频繁。山东陶城阜以下河道逐渐缩窄,两岸大堤间的距离一般为0.5~2.0公里,山东省东阿县最窄处河面宽仅300多米。

黄河下游现存的唯一湖泊是位于山东省梁山、东平两县的东平湖。据《水经注》载,黄河下游约有130多个湖泊陂塘,因黄河决溢改道都淤成平陆。

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黄河三角洲发育很快。近代三角洲以利津宁海为顶点,大体包括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面积5400多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角洲顶点从宁海下移到渔洼附近,小三角洲面积约2200多平方公里,1954~1982年平均每年造陆38平方公里,海岸线年均向海推进近0.47公里。1855年黄河改走现行河道以来,发生在三角洲顶点附近的河口改道共10次,其中1949年以前7次,1949年后3次。(见彩图)

气候与水文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78毫米,北部雨量较少,年均最少仅约150毫米;南部雨量较多,年均最多800多毫米。6~10月降雨占全年的65~80%,且多暴雨。暴雨强度大,一次降雨甚至可达当地多年平均降雨量。

黄河郑州附近花园口站年均径流量470亿立方米,计入工农业耗水量,年均天然径流量达560亿立方米,包括花园口以下天然来水量,黄河天然径流量合计为570多亿立方米。按1956~1979年24年水文资料,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28亿立方米。 水资源南部多、北部少。兰州以上地区、 龙门至潼关区间、 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集水面积仅为全河的60%,而天然径流量却占全河的87%。径流量年内分配,7~10月占60%左右。年际变化最大最小年径流量比值,兰州站为3.17,河口镇站为3.44,中游有些支流的比值高达5~12。

黄河的输沙量和含沙量均居世界各大江河首位,年均输沙量16亿吨,年均含沙量37.7千克/立方米(以陕县站为代表),90%的泥沙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其中80%集中产生于输沙模数大于6000吨/平方公里的11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年内、年际变化不均匀,85%左右的泥沙来自汛期几场暴雨,中游有些支流一次洪水的输沙量即可达全年的1/3或更多,形成浓度很大的高含沙水流。 黄甫川、 无定河、窟野河等多沙支流更有含沙量1000~1500千克/立方米的极值。据陕县站实测,黄河1933年输沙量最多,达43.9亿吨;1928年最少,为4.88亿吨(表1)。

黄河水力资源居全国第 2位。干支流水力发电理论蕴藏量4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500多亿度,其中干流可开发水电资源2500万千瓦。

黄河支流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6条,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有10条。重要支流有15条(表2)。

人文概况

黄河流域共有耕地 0.18亿公顷,人口1.3亿。上游草原辽阔,是中国羊毛、皮革和其他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中、下游有广大的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是中国农业发源地之一。陕、豫、鲁等省的小麦、棉花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黄河鲤鱼闻名。河口滨海浅海区出产毛虾、对虾等20多种水产品。

黄河流域蕴藏有煤、石油和铁、 铜、铝、 铅、金、银、钨、铬、镁等矿藏,目前已逐渐形成上游水电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业的布局。是中国举足轻重的三大常规能源基地。流域亦为中国重要工业区,重要城市有西宁、兰州、银川、包头、西安、太原、洛阳、郑州、济南等。有京广、京沪、陇海、兰新、京包、包兰、兰青、青藏、 太焦、焦枝、新焦、 新济、济石、同蒲、石太、宝成等铁路干线和支线。1949年前黄河上仅有兰州、郑州、济南3座大桥,至1990年底已建成桥梁75座,沟通了两岸交通。黄河干流仅部分河段通行木船和小型驳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远在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已有定居农业。距今约3500年前,位于黄河流域的商王朝已成为当时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之一。由夏至北宋,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历史灾害

黄河的洪水灾害闻名于世。危害最烈的是在下游。黄河一年中有4个汛期,夏季的称为“伏汛”,1933年河南陕县水文站洪峰流量2.2万立方米/秒。1958年河南花园口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达到2.23万立方米/秒。据历史洪水调查推算,1761年和1843年,花园口和陕县站出现过3.2万和3.6万立方米/秒的洪峰;此外,还有9~10月的“秋汛”,3~4月的“桃汛”和春初的“凌汛”。伏汛和秋汛通常合称为“伏秋大汛”。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决口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26次。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黄河下游河道,称为“禹河故道”,大体经河北,由今滏阳河道、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从公元前602年黄河第1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以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河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沟道密度2~7公里/平方公里,沟壑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但黄河的冲刷和淤积却是华北平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河流域旱灾严重。公元前1766~公元1944年,有记载的旱灾即达1070多次。公元1877~1879年鲁、豫、冀、晋4省连续3年大旱,饿死1300多万人。1929年黄河流域普遍大旱,灾民达3400万人,1942~1943年,豫、冀、皖等省大旱,仅河南省就饿死数百万人。

治理成就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两岸已修筑了堤防。两汉时代,抢险、堵口和保护堤岸的“工程”已经出现。宋代已有简单的报汛方法和防汛制度。 公元1世纪后半期(东汉永平)的王景,16世纪后半期(明嘉靖到万历)的潘季驯,17世纪后半期(清康熙)的靳辅、陈璜等,对于黄河下游的修堤防汛工作,都有重大贡献。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展开了大规模综合治理黄河的工作。

下游修防,加高加厚大堤,堤身高普遍达9~10米,顶宽7~11米,发现和填实堤身内部的洞穴、裂缝等各种隐患33万多处。引黄河水淤平潭坑、洼地,淤高背河地面,增强大堤抗洪能力。大堤上的险工坝岸全部改建为石坝。大堤植树种草,实现了绿化,防止风波和雨水对堤身的冲刷。下游河道也进行了整治,修筑了170多处护滩控导工程,同130多处险工、5000多道坝岸相配合,使山东省东明县高村以下400多公里的河道得到控制,高村以上也缩小了主溜游荡范围。还修建了三门峡、陆浑等防洪水库,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初步组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改变了单纯依靠堤防守堤防险的局面,并组织了强大的群众防汛队伍,战胜了历年的洪水,特别是战胜了1958年花园口站2.23万立方米/秒的大洪水,改变了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

上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广泛开展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 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取得了减沙增产效果。上中游地区建成660多万公顷防护林。

远在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修建了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 246年在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修建了白渠、灵轵渠、成国渠、渠、龙首渠等。在干流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支流湟水、汾河、沁河下游也很早都有相当规模的灌溉工程。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夕,黄河流域全部灌溉面积仅约为80万公顷,水电事业几乎空白。至80年代末黄河干流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8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支流上建起大中型水库167座,干支流水电站总装机350万千瓦,1990年发电量逾180亿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多。目前在黄河上游又在兴建装机容量为 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全河灌溉面积466万余公顷,约为1949年的6倍。过去没有引黄灌溉工程的黄河下游,现已建成引黄涵闸76座和55座虹吸、68座扬水站工程。引黄灌溉和补源面积达200万公顷,成为中国最大的自流灌区。在黄河流域还广泛开展了水沙的综合利用,下游已累计放淤改造沙荒盐碱地20多万公顷,并为黄河流域的城市人民生活和位于下游两岸的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重点工程的工业用水提供了水源。

引黄济青工程通水,不但解决了青岛市居民的生活用水,而且使沿途高氟区71万人民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

参考文章

  • 《黄河颂》读后感5篇300、400、500、800字读后感作文
  • 黄河(Huang He)的由来中国地理
  • 最新的超滤技术在处理黄河水上的应用废水治理
  • 绿宝石梨在废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及栽培技术果树园艺
  • 适宜皖北及黄河故道地区发展的苹果新品种果树园艺
  • 黄河三门峡医院知名专家医生医疗博览
  • 黄河牦牛是开展绿色食品建设基地的首选畜种牛
  • 黄河流域棉花蚜虫防治措施经济作物
  • 低温原水及微污染黄河水的水处理研究废水治理
  • 不到黄河心不死成语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