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孔子在家闲居,安详舒适,脸色和悦。
1.一个人在家时
孔子是什么样的状态?
本篇小梁和大家分享的这句话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有人把“燕”解释为宴,广东人说中午是晏昼。什么意思呢?古代官员上早朝是很早的,古人说“去点个卯”(早上五点到七点叫卯时),就是五点的时候就要去打卡上班了。
五点到七点上早朝,八九点退朝,然后文武百官就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处理事务,所以以前做官员是很辛苦的,做皇帝也很辛苦。你可以设想一下,一位官员早上五点到七点上朝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三点到五点就得起床洗漱,然后去上朝,站在大门外列队整齐,再往里走。
这样算来,差不多工作到下午两三点,已经超过八个小时了,就该下班了,下班之后回到家的这段时间就叫“宴”。
“子之燕居”,就是说君子在下班以后回到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申申”是什么状态呢?刘宝楠在《论语正义》里说,“申申”是整齐、端正、庄重的样子,一个人不会因为家里没有客人就懈怠自己,穿着睡衣晃来晃去,而是仍然保持挺拔直立的样子。
但他的神情又不像在朝廷上那样刻板、严肃、拘谨,而是有种桃花绽开的粉红、粉嫩的舒展感,这叫“夭夭。”《诗经》里说“桃之夭夭”,很多人听成“逃之夭夭”,以为是赶紧跑,跑得越远越好的意思,其实《诗经》说的是桃花的“桃”,“夭”指的是舒展而愉悦的状态。
一个人在没有朝廷监督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私人场所里,能既严肃又活泼,既庄重整齐又面容舒展,这难道不是一种“中”的状态吗?
君子怎样才能做到兼具庄重整齐和面容舒展呢?很难啊。
2.人生的绝大部分没有人看见的时候
也要保持自律状态
当时我看到这位拳师的手中停着一只鸟,每次扑扇翅膀准备起飞就是飞不起来,因为它一点儿力都借不到。但当这只鸟不准备飞的时候,它可以稳稳地停在拳师的手上。
3
真正的自在之人,
是什么样子的?
你有没有想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就有一群人,他们生命的许多时刻都处在这种状态里,这得多么吸引人啊。
你觉得他特别简单,从来不与你争辩,你讲的每件事他都知道,却不反驳你,这种人拥有的自信真是太有意思了。
小梁曾经在《梁注庄子》里讲过一个故事,《世说新语》里说,一人参与一场饭局,众人讨论得上天入地,他始终未发一言。后来别人问他:“你当时为什么不说话?没有什么看法吗?”他只是轻轻地说:“他们说的我都知道,我说的他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你知道如果一个人知道你知道的一切,甚至还知道你不知道的一切,他在你面前保持沉默和他什么都不知道在你面前保持沉默有什么不一样吗?其中的区别你说不出来,但一定可以感受得到。
我常常很羡慕那些既不玩手机,又不玩手指,还不发呆的人,只是安静地、有神地坐在你面前,没有目光呆滞,也没有试图压抑自己想要说服你的某种念头。
庄子说,那些得道之人,好像吃饱了就吃饱了,要走了就走了,读书了就读书了,喝水了就喝水了……既没有担忧,也没有自满;既没有想告诉你什么,也不拒绝听你告诉他什么。
他就是这样坦然、欢愉,但不强迫地存在着,甚至如果你的心浪荡、狂野,你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关键时刻,他总能顶住一切。
小梁每读到《论语》《庄子》里对这种人物状态的描述时,就想起《心经》里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状态。
一个人处在“般若波罗蜜多”这种精神状态、处在很深的禅定状态时,感受到了世界的真实与虚无同时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观自在”。
我们只要想想,曾经有种人以活在这种状态里作为生命的常态,作为生命的手段,也作为生命的目的,同时也不以此为手段和目的,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羡慕的状态啊。
他恍恍惚惚,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这种人怎么会失眠?这种人怎么会做梦?这种人怎么会有烦恼?这种人怎么会有敌人?这种人怎么会不快乐?这种人又怎么会有很强烈的快乐?
中华民族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许多人都以追求达到这种生命状态为乐,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贵族精神吗?
Tips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金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
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曾国藩给子孙留的遗嘱中说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东汉郑玄也提到“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
慎独是一种情操,面对权利、金钱、美色的诱惑时,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情;在缺乏公众监督的情况下,保持一份清醒的自律头脑。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每动一心,每动一念,应明天知,地知;每一举止,应知举头三尺有神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