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 中国
寒食节即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在周代开始有了,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前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由于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逐渐将两者的风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上坟祭祖的日子,即今日的清明节。
寒食节的起源,据史籍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许多当地在完结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心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心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美好。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上坟结束后全家分食之。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或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并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