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年研制的“汉语能力测试”将于10月率先在上海、江苏、云南和内蒙古试点实施。国家语言委员会主任王登峰透露,汉语能力测试考查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能力,类似于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分为六级,对不同要求的人群采取不同等级的考试。将来,一些职业可能采取该考试结果作为职业标准。(7月27日《京华时报》)
人民网北京8月2日电(记者 朱瑶)近日,教育部将针对国人推行汉语能力考试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表示,推行此项测试,是因为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以及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母语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对于教育部的说法,大众褒贬不一。反对者称:“每个人从上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在学习语文,听说交流的能力,只要不是弱智恐怕都没多大问题,而语言本身也是用来交流的,满足于此即可。为何非得弄个汉语考试?”
有人提出,英语四六级实施多年,培养出许多“哑巴英语”患者,谁又能保证,“汉语四六级”不会也流水线般制造出一大批能在这项考试中顺利拿六级、汉语听说读写却依然不顺溜的“奇才”?
更有网友犀利指出,一些部门热衷于推动考试考级,却也不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事。它的背后,是惊人的考试经济。
与此同时,赞同者的声音也很充分:“喊了多年的恢复汉语,想了多年的以汉语反击英语潮,终于可以得以落实。将其看作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教育的希望,将其看作国力提升的表现,以考促学,以评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让全国、全世界都掀起一股“汉语风”,这展现了一个国家的世界影响力,当然首先要影响自己,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中国汉语一定要考,现在很多小朋友已经不会写字,而且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干扰相当严重,虽说有些词很好,然而大多网络词语已经十分庸俗且低俗,老是写错别字。比如“同学”写成“童鞋”,“懂了吗”写成“肿了吗”,这是对中国文字的“强暴”。强烈建议进行汉语考试,为了下一代,也为了中国文字。
如何以理智的心态看待“汉语能力测试”,记者就此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王明辉,他表示,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对英语过分青睐的现象,对整个中国文化以及汉语言的运用形成一定冲击,保护和传承汉语、不断提高国人的汉语运用能力是从国家层面必须做的,考试未必是最完美的办法,但就目前来说,考试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推动方式,所以对此项测试的推行总体上是支持的。
“在我身边,学习汉语多年却不能在高层次准确应用的人群总体感觉在增长,大多数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是靠中考、高考在推动和支撑。到了大学以后,主动学习的人很少,即使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文章中也常常出现写错别字、病句一堆、逻辑不通的状况。即便这样,也很少有人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不够。” 王明辉说。
王明辉表示,要推广中国文化,首先自身要学好用好中国话。国人推出汉语能力测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效果如何还要根据实践来检验。他建议,这项考试不能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汉语“知识点”的考核,而要多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再者就是评分标准也要具有开放性,不宜采用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对于用考试谋取经济利益的情况,他认为这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这项考试能否真正起到作用。这项能力测试需要在有限范围充分试验和检测后再推广,要注意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才可能最终得到公众的认可。
据统计,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特别是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汉语列为第二或第三外语。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